60年代長春市人口有多少?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長春人口繼續增加,1962年突破四百萬,為402.1萬人;1973年突破五百萬,為510.7萬人;1987年突破六百萬,為602.7萬人。出現了3次人口增長高峰。
與近代長春人口增長不同,現代長春人口增長主要是自然增長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3年來,長春地區出現了兩次人口生育高峰。1952年~1958年出現了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,平均每年出生11.5萬人,年均出生率為30‰。1962年~1973年出現了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,平均每年出生14.5萬人,年均出生率為32‰。
長春人口變化不僅受自然增長因素的影響,也受機械增長等社會因素的影響。這種影響,對城市人口變化更為明顯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長春城市人口演變,經歷了3個階段。
(一)高速增長階段(1949年~1960年) 1948年長春解放后,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,吸引了大批人口從外地或農村遷入長春,城市人口出現了高機械增長。1960年長春機械增長人口為9.3萬人,占當年新增人口總數的72%。這個階段,長春人口的自然增長也很快,年均人口出生率高達42.37‰,年均人口死亡率僅為8.7‰。受機械增長和自然增長的影響,到1960年,長春城市人口猛增到128.7萬人,比1949年增長1.7倍,平均每年遞增9.5%,是長春城市人口增長最快時期。
(二)波動增長階段(1961年~1970年) 60年代初,由于受自然災害和社會因素的影響,一大批人口遷出市區,加上死亡人口增加,城市人口減少。1961年~1962年,凈減6.5萬人,出現了負增長。1963年后,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調整,城市人口逐年增加,到1967年已回升到134.8萬人,5年時間,人口凈增12.6萬人,平均每年遞增2%。
(三)穩定增長階段(1971年~1993年) 50年代的高速增長和60年代的波動增長,給長春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了許多困難,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。進入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后,國家把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,市委、市政府加強了對計劃生育工作的領導,堅持“晚婚晚育”,堅持“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”,從而使盲目增長的勢頭得到了遏制,人口增長速度不斷減緩。1960年長春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30.10‰,1973年降至12.54‰,1988年降至9.18‰,1993年降至3.84‰
機械類哪個城市最好就業?
去那些裝備制造業發達的城市,具體講,下列城市應該重點考慮;上海、蘇州、青島、長沙、重慶、沈陽、長春、濟南、武漢。
機械類專業是工科中的一個寬泛的學科,是理科生選報的熱門專業之一,堪稱最強工科,也是以后的熱門專業。機械類專業需要很好的理科知識、繪圖能力、電子技術,“機電不分家”,大學學科往往都是機械與電子融合教學。
總體來講社會對機械類技術人員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,就業率也一直是最高的,在95%左右,但是薪酬待遇與其他行業相比偏低。
主要有以下城市,長春,北京,上海,重慶,河北保定,安徽蕪湖,浙江杭州等。
首先機械類從事最對口的行業是制造業,而汽車制造業又是制造業的金字塔,所以有汽車制造業的城市,都需要大批的機械專業的學生畢業。
而我所說的城市中,長春有中國一汽,北京有北汽集團,上海有上汽,重慶有長安,保定有長城汽車,蕪湖有奇瑞汽車,杭州有吉利。
機械專業很好就業,你有很多的選擇,祝你能找到滿意的工作。